大腸癌症狀有時不一定黑白分明,很多市民都是因為近來有點症狀、或親友患上大腸癌,才有意識參加計劃。這計劃亦確實造福了不少其實是有「較微」症狀的腸癌患者,因參與計劃而及早得到診治。
衞生署計劃須參加者經「基層醫療醫生」接受「大便隱血」測試,結果為「陽性」(即有「隱血」)便可安排照大腸鏡。若結果為「陰性」(即無「隱血」),便建議「繼續留意有否出現大腸癌的症狀,如有疑問,應從速求診」,並「根據醫生的指示,每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」測試。
衞生署並沒有排除有醫療保險的人士參加計劃,尤其是沒有症狀人士,醫療保險通常都不承擔純粹身體檢查的大腸鏡索償。
若閣下已有症狀,可考慮以醫療保險支付,直接安排照大腸鏡,不須參加衞生署的計劃。
衞生署只接受經計劃安排的「大便隱血」測試結果。你可約見計劃名單內的「基層醫療醫生」,評估是否還適合參加計劃,重覆接受「大便隱血」測試。重覆測試即使結果為「陰性」,亦請審慎考慮另作安排照大腸鏡。
若閣下有買醫療保險,可以醫療保險支付,直接安排照大腸鏡,不須參加衞生署的計劃。
可參照衞生署提供有參與計劃的「基層醫療醫生」名單。有很多「腸胃科」和「外科」提供計劃資助大腸鏡的專科醫生都在名單內。閣下的家庭醫生或許亦在名單內,方便時可安排大便隱血測試。
按衞生署提供數據,截至2023年12月,約42萬名市民參與了計劃,約63900人(16.3%)為陽性,其中33000人(51.6%)有瘜肉,切除後可減患癌風險。2900人(4.5%)確診大腸癌,約6成為早期。
反過來說,約44%大便隱血測試陽性的參與者沒有瘜肉或腸癌。
大便隱血測試的準確度約80%,即約20%可能會有瘜肉或腫瘤。
可參照衞生署提供有參與計劃的「大腸鏡醫生」名單,其中各自列明提供「檢查前診症」和進行「大腸鏡」的日間醫療中心或醫院,供參與者選擇。
大腸鏡的實際進行時間約30分鐘,麻醉通常有兩方法:(一)鎮靜麻醉 (Conscious sedation)、或(二)麻醉科醫生監督下的麻醉程序 (Monitored Anaesthetic Care)。
衞生署的資助包括「鎮靜麻醉」,病人未必會沉睡,大腸鏡若入氣太多、或强行推進,便會感到不適。有經驗的醫生一定會避免這些情況。由麻醉科醫生施行麻醉,病人會睡著了而不覺在進行檢查,但衞生署的資助並不包括麻醉科醫生費用。若有醫療保險,保險公司可支付這額外費用。
若看到瘜肉,醫生通常會即時切除,有些醫生會收額外費用,而化驗費由衞生署全數資助。如患者瘜肉太多、或太大而扁平,便須另作安排了。
「胃鏡」是檢查食道、胃、和十二指腸的另一內視鏡程序,在醫學上沒有「順便」這回事。但如病人同時有上消化道的症狀或其他醫學理由,可考慮與大腸鏡同時進行。額外的費用須由病人自付,亦可保險支付。
「大便隱血」其實是可以來自上消化道,只是醫學界未有一致意見認為應該、或不應該為「大便隱血」陽性的病人進行「胃鏡」檢查。據2023年一份包括約7000名「大便隱血」陽性的病人的綜合分析,3.3% (95CI 1.8% – 6%)有腸癌,亦有 0.8% (95CI 0.4% – 1.6%) 有胃癌,這已是一個應關注的數字。
據文獻所載,「不完整檢查」大腸鏡介乎4% – 25% 之間。相信香港的水準是下限(少於4%)。若果不能完整檢查,因應不同原因,醫生可建議再安排一次大腸鏡,或轉介做「電腦斷層大腸造影檢查」,費用亦由衞生署資助。
即使是「完整檢查」,若參與者因戒口或洗腸不足,令太多殘餘在大腸,亦會影響篩查的成效。
如大腸鏡檢查結果正常,大腸鏡醫生可在大腸鏡檢查後即時解釋結果,這情況下,未必需要另行覆診。
任何不屬正常的結果,大腸鏡醫生將安排大腸鏡檢查後的診症,解釋有關結果詳情,並按情況建議覆檢時間、安排其他檢查和治療、或作出轉介。
若有進一步問題,或有意接受我們的服務,請聯絡我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