聶小姐打球時不小心被對手撞了一下膝關節,感到劇痛,並發覺關節變形。在急症室醫生診斷為髕骨(俗稱菠蘿蓋)脫位,並為她進行復位。聶小姐本已慢慢康復,但幾個月後她卻有幾次膝蓋輕輕扭了一下,便再脫位,但痛楚較輕,她都是自己推了一下,便已能復位。她找專科醫生診治,醫生為她做了韌帶重整手術,解決了髕骨重複脫位的問題。
髕骨是膝部的一塊小骨,功能是增加大腿肌肉的效能。它在股骨(即大腿骨)前面一個V形的骨槽位裏滑行,而且兩邊有韌帶固定,正常情況下不容易脫位。但有些病人天生的骨槽位太淺, 髕骨一旦受過大力度,便會扯斷內側韌帶,向外側滑脫。如果韌帶扯斷部分在髕骨端,韌帶較,愈合較易,康復之後會較為穩固。
但如果韌帶斷裂部分在股骨端, 裂口多完全離位,則康復之後韌帶仍然承受不了張力,即使細小的創傷,甚至病人自己的肌肉張力,已經能夠令髕骨重複脫位。每次脫位除了令韌帶再次受損,更會令髕骨被股骨刮傷軟骨,做成難以復元的傷害。如果在脫位時用磁共振造影檢查,會清楚顯示出韌帶和軟骨的損傷。
股骨槽位太淺,因為牽涉軟骨表面形態,很難用手術方法矯正。其中一個治療方案,是在髕骨和股骨鑽骨隧道,再移植膕繩肌腱,通過隧道並用螺絲固定,代替斷裂的韌帶,恢復髕骨的穩定性。如果利用X光定位,更可用微創方法進行,病人多在一至兩天內出院。病人如遭遇髕骨重複脫位,或韌帶斷裂離位,則應及早延醫診治,避免關節受到更多的傷害。
骨科專科醫生
摘自2014年8月4日《都市日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