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女士七十歲,一年前跌了一跤,確診為髖關節骨折,做了半髖關節置換手術。術後半年雖能步行,但每逢負重都有關節痛,只能減少活動適應自己體能,但 生活較前枯燥乏味。覆診時照了X光,醫生說假體鬆脫,斟酌她身體功能健康,便建議她做轉換全髖關節置換手術,恢復更大的活動能力。
骨科專科梁家騏醫生表示,髖關節股骨頸骨折是極常見的老人骨折,在每個社會都是很大的醫療負擔,所以處理方法有很大的地域差異。如鄰近香港的一些地方,醫 院會採用非手術方法,病人卧牀休息,讓骨折自然愈合或形成假關節,好處是無須手術,不需要麻醉;但病人卧牀時間很長,而且下肢多有長度差異,骨折一邊常有 縮短情况,病人多數只能作家居活動。
骨折輕微可以螺絲固定
在香港而言,若果骨折輕微,可用螺絲固定骨折,讓病人提早負重。但如骨折移位,則會考慮用奧斯汀穆爾(Austin-Moore)假體作半髖關節置換手術。手術需要麻醉,但風險依然受控。術後下肢兩邊長度相若,而且幾天即能下牀練習步行。
梁醫生指出,於1952年發明的奧斯汀穆爾假體,雖然有長久的使用歷史,但卻是舊式一體式設計,固定方法是靠硬骨逼實假體,不加骨水泥填補虛位:「假體有 兩個大孔,理論上容許骨骼穿透生長,但由於表面平滑,令骨骼難以實在依附滲透至假體表面而達到持久穩固的效果。再加上假體柄部只有兩個尺碼,病人體形則各 有不同,一旦病人骨骼無法完全配合假體的大小,便很容易產生術後鬆脫的情况。」
對於要求較高的病人,梁醫生建議可選擇設計較新、用模塊組裝的股骨假體。其柄部有較多尺碼以適應病人體形,亦可用骨水泥固定假體,減少鬆脫風險,容許病人選擇較活躍的生活方式。病人應諮詢醫生意見,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體質的治療方案。
摘自2016年2月1日《都市日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