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媒文章

23/11/2020

腹膜癌|癌細胞轉移至腹膜非絕路

晚期患者靠細胞減滅手術與腹腔化療改善病情

醫生指有助增加治癒率

「細胞減滅手術」結合「腹腔化療」 有助提升腹腔癌治癒率

癌細胞擴散至腹膜,意味着癌症已是第三或四期,從前有如宣判無法醫治。近年發展的「細胞減滅手術」結合「腹腔化療」,為病人帶來希望。

外科專科醫生梁家騮早前出版過一本《腹膜癌病:根治的可行性》,專門講解「細胞減滅手術」結合「腹腔化療」的目標和成效、優點及缺點。梁醫生其後提到,有兩位病人分別罹患第三期卵巢癌及結腸癌四期,結果經醫生以「細胞減滅手術」結合「腹腔化療」治療後,現時康復及進展良好。

LLS2AY5IVZDA3EEXGRW66ID4KQ

一般來說,癌症患者如沒接受任何治療,情況會有如紅色線,即癌細胞持續增加,患者最後死亡。而綠色線的情況即為病人接受外科手術(如「細胞減滅手術」結合「溫熱腹腔化療」)或電療後,清除肉眼所見腫瘤,再以化療將可能殘留的癌細胞清除,以增加治癒的機會。

 

腹膜轉移多為繼發性

當癌細胞在腹膜出現時,便可稱為「腹膜癌」。梁醫生指,原發性腹膜癌並不常見,最常見的是繼發性,即來自腹部其他器官的癌症,如胃癌、腸癌、卵巢癌。

梁醫生指現代的癌症治療,經常同時或先後使用外科手術、化療、標靶治療和電療等不同方法,他提醒如出現腹膜轉移,應審慎選擇以上治療方法的時機。「病人經醫生診斷後,可考慮接受『細胞減滅手術』結合『腹腔化療』。手術後,於癌細胞數量最少的情況下,作為化療起點 ,可增加完全清除癌細胞的機會,增加長期存活機會和治癒率。」

癌症四期患者先化療 後進行「細胞減滅手術」結合「腹腔化療」

梁醫生其中一位病人年約40歲,於一年前患上卵巢癌第三期。病人做了「全子宮、雙側輸卵管及卵巢切除術,並切除部份腹膜轉移,及後進行化療。治療後癌指數回復正常,檢查顯示沒有可見的腫瘤。可是過了幾個月,病人癌指數再次回升,癌症在腹腔復發。「腫瘤科和外科醫生會診後,決定先進行『細胞減滅手術』結合『腹腔化療』,將肉眼可見腫瘤完全切除。病人於手術康復後,再進一步作化療。其癌指數再次回復正常及再沒有殘餘腫瘤。」

另一個案,病人同樣年約40歲,病人因腹痛而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患上結腸癌,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及腹膜,梁醫生指由於病人當時出現遠程擴散,因此未能即時進行「細胞減滅手術」及「腹腔化療」。病人先接受了幾次化療和標靶藥物治療 ,成功將部份腫瘤殲滅。當剩餘的腫瘤可以用手術清除時,病人接受了「細胞減滅手術」結合「腹腔化療」,將肉眼可見的腫瘤完全切除。梁醫生強調術後仍要繼續治療:「手術後,病人的癌指數已回復正常。病人康復後亦須再進行幾次化療,以鞏固手術的成效。」

DY5BBTMLFJB6JGUZPIASHDKALU

外科專科醫生梁家騮早前出版的《腹膜癌病:根治的可行性》,希望藉此提高大眾認知,讓更多癌症病人了解如不幸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腹膜時,可以考慮接受「細胞減滅手術」結合「溫熱腹腔化療」,並非沒有治癒的機會。

V5BUD3M5ORHTRM7UAKF4VQD4UU

外科專科醫生梁家騮

手術後癌細胞數目大減 有助化療成效

梁醫生解釋當癌症出現轉移後,化療初期可有效地減少癌細胞,但於未完全清除之時,癌細胞多已出現抗藥性並輾轉回升。病人雖然最終死亡,但延長了壽命。因此,於適當的時機將可見腫瘤完全切除,再繼續化療,或可趕及抗藥性出現之前將所有癌細胞完全消除。

他續指,以上兩個個案在進行「細胞減滅手術」結合「腹腔化療」後,癌細胞的數量減少,是往後治療成功的關鍵。「病人在接受外科手術或電療,清除肉眼所見腫瘤後,在癌細胞數量最少的情況下,作為化療起點,可增加完全清除癌細胞的機會,這亦是以上兩個個案成功原因。」

梁醫生再次提醒,各個病例通常因病人身體狀況、腫瘤生長以及轉移程度不同,而變得複雜,因此應由醫生按經驗向病人分析和解釋病情,商討後再作出治療的選擇。

(節錄自《蘋果日報》的報道)

4/10/2019

癌細胞擴散至腹膜死亡率高
新引入療法可延長壽命

Screen Shot 2019-12-12 at 10.48.08 AM

癌細胞擴散至腹膜,從前有如宣判無法醫治。「過往認為腹膜轉移,無法用外科手術切除,外科手術只能做紓緩性治療。」外科專科醫生梁家騮說。

近年香港引入「細胞減滅手術」配合「溫熱腹腔化療」的新療法,研究顯示有病人做完手術後有機會長期生存。梁醫生近期出版《腹膜癌病:根治的可行性》,講解新療法的目標和成效、優點及缺點。有病人透過細胞減滅手術配合溫熱腹腔化療,現時已康復及進展良好。

 

繼發性腹膜癌年逾千宗

「腹膜癌」一字在從前甚為少見,梁醫生解釋這與疾病譯名有關。「當癌細胞擴散至腹膜時,便可稱之為腹膜癌。部份醫生會說癌症已經『腹膜轉移』或擴散了。」

梁醫生指,原發性腹膜癌並不常見,而繼發性的較為多。「即來自腹部其他器官的癌症,如胃癌、腸癌、闌尾癌、卵巢癌,當這些癌症較後期時,癌細胞就會經腹腔,轉移到腹膜其他地方,這情況統稱為腹膜癌。」腹膜癌的症狀可能有腹水、肚脹、腸塞等,亦有病人無甚病徵。

腹膜癌並不罕見,香港每年約有1,100宗胃癌個案,而當中五成個案會經腹膜轉移;而每年約5,000宗腸癌個案,當中約有一成即約500宗會經腹膜轉移。

加熱化療藥 消滅肉眼看不見的癌細胞

由於腹膜轉移的癌腫瘤很多時數以百計,過往認為難以用外科手術切除,只能進行紓緩性治療,防止腫瘤塞腸、流血或穿洞。傳統會為病人進行化療和標靶治療,能延長病人壽命幾個月,而近年針對免疫系統的新標靶藥物,又稱為免疫治療,能進一步延長壽命。

外國於三十年前,開始研究細胞減滅手術及溫熱腹腔化療,「療法最先應用在闌尾癌已轉移到腹膜的個案上。先將所有腹膜轉移的癌腫全部切除,要是不能完全切除,亦盡量切除2.5mm以上的癌腫,這即是細胞減滅手術。」

切除肉眼所見的腫瘤後,便進行溫熱腹腔化療。醫生先為病人放入兩條導管,暫時縫合腹部,導管連接着儀器,儀器將藥物加熱至42度,再灌注腹腔。儀器會計算藥物溫度和份量,保持藥物於體內流轉。藥物浸潤腹腔約90分鐘,目標是將肉眼看不到的腫瘤細胞消滅。「研究發現腫瘤細胞怕熱,正常細胞則不那麼怕熱,將藥物加熱至42度更能有效消滅癌細胞。」梁醫生解釋。

闌尾癌腹腔轉移 新療法增存活率

新療法亦提高病人存活率,「從前患腹膜癌的病人,壽命可能只有一年以下。用了新療法,盲腸癌病人其五年長期存活率約60%。科研人員嘗試將此方法應用在腸癌、胃癌的腹膜轉移上,此療法亦成為已轉移至腹膜卵巢癌的標準治療方法。大腸癌患者長期生存率約30%,胃癌癌細胞行為較為惡劣,即使手術成功長期存活率約10 – 20%。」梁醫生道。腹腔化療藥物較傳統靜脈注射化療藥物的濃度較高,原因是藥物主要留在腹腔,針對腹腔腫瘤,即使被血管吸收,比例亦較少,副作用也較少。

梁醫生分享一個本地病例,一位年約六十的女士接受新療法後逐漸康復。「那位女士初時感到臀部疼痛,照了磁力共振多次,也沒有任何發現,以為只是骨骼關節退化,但服藥後亦不見改善。其後那位女士正式檢查盆腔,發現患上䦨尾癌,更已出現腹膜轉移。」梁醫生為她進行細胞減滅手術和溫熱腹腔化療,「由於她的腫瘤範圍頗闊,手術差不多做了二十多個小時,她現時已康復及進展良好。」梁醫生欣喜地說。

傳統療法與新療法相輔相成

是否所有患腹膜癌的病人,也適合新療法?梁醫生指要按每個個案而定。「細胞減滅手術算是大手術,可能要進行十多小時,因此要確保病人身體狀況能否承受得了才會考慮。」另外,新療法的目標是根治,病人理應沒有遠程擴散,即腫瘤沒有轉移至腹膜以外的器官,如肺或肝。「經驗所得,要是腹膜轉移的範圍太闊,其療效也會較差。」

有了新療法後,病人是否就毋須再以傳統化療醫治?梁醫生指兩者不但不排斥,在療效上是相輔相成。「舉例說,卵巢癌會先進行三次化療,再做細胞減滅手術及溫熱腹腔化療,然後再做三次化療。先做化療有機會令腫瘤範圍縮小,提高細胞減滅手術的成功機會。」

預防性溫熱腹腔化療風險可接受

新療法亦有其風險,由於細胞減滅手術本身是大手術,跟傳統一般腫瘤切除手術相比,死亡率風險較高,手術後三十天內的死亡率和併發症比率也較高。

腹膜癌多是繼發性的,預防各種癌症有助預防腹膜癌,如定期進行大腸篩查等。梁醫生指,部份癌症病人或可接受預防性的溫熱腹腔化療。「例如胃癌病人的腫瘤若已入侵至漿膜,腹水在顯微鏡下或已見癌細胞,為這類病人切除腫瘤後,再做腹腔溫熱化療,有研究指能有效減低日後患腹膜癌的機會。這類預防性的溫熱腹腔化療,額外風險可接受,我會建議合適的病人考慮進行預防性溫熱腹腔化療。」

(節錄自《蘋果日報》的報道)

28/3/2018

J5 – 理財有道

先進的內視鏡儀器, 是可以篩檢早期胃癌,透過備有80倍放大功能的微型鏡頭, 仔細查看胃部黏膜及微細血管的變化, 診斷早期病變。

(節錄自《J5 – 理財有道》的內容)

20/11/2017

大腸癌篩查近300人確診!

3000人有良性瘤 下周推第三階段

CRC

 

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自去年9月起已推行逾一年,衞生署今宣布,該計劃的第三階段將於本月27日展開,1952至1955年出生及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,可獲政府定額資助280元,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,若呈陽性即可再獲資助7,800至8,500元做大腸鏡檢查

計劃自去年9月28日展開,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醫生表示,截至本月17日,有約4.2萬名1946至1951年合資格人士,登記及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,佔總參與率約10%。而當中97.9%已有結果,有5,286人(佔13.5%)呈陽性結果,當中4,501人完成大腸鏡檢查,最終291人(即6.5%)確診大腸癌,3,089人(即68.6%)發現有良性大腸腺瘤,其他問題如大腸發炎等則有594人(即佔13.2%)。

程卓端指,七成被發現有大腸腺瘤的參加者,其腺瘤已被切除,能有效避免日後演變成癌症,而確診大腸癌人士亦已獲安排轉介。程補充,依第一階段55宗大腸癌個案作分析,較多病例屬較早期徵狀,治癒率相對較高。她呼籲合資格人士盡早參與先導計劃,預防大腸癌。程卓端亦坦言對確診大腸癌比率為6.5%感到意外,認為數字較預期的3%高。她亦指,由大腸瘜肉轉變為癌症需時十年或更長,而篩查計劃先由年紀較大人士開始,故有機會因此推高患癌比率,料推展第三階段後數字會下降。整個三年計劃目標是有30%合資格人士參與,現一年內約已有10%人參加,她認為難以評估是否成功或達標,但日後會加強宣傳希望更多人參與。計劃已進行逾4,000宗腸鏡檢查,有25宗併發症個案出現,其中21宗與出血相關,另1宗為穿腸個案,所有人士經治療後已康服。她重申,做腸鏡是有風險的,計劃開初預計由腸鏡所引起併發症中,穿腸個案為1,000次檢查內不超過一宗,現為每症0.2宗。而出血個案則預計為每100宗有一宗,現為每百宗0.5宗,全部均達標滿意。

 

(節錄自《蘋果日報》的報道)

17/08/2017

僅腹膜擴散 無轉移其他器官
手術33小時 29歲男擊退末期腸癌

腹膜擴散

腸癌已經擴散,大部份個案只能以化療及標靶藥等治療。外科醫生指,近年國際醫學研究提出,若腸癌只有腹膜轉移,並未有擴散到其他器官,仍有機會透過切除手術治療,最近一宗歷時近33小時的馬拉松式手術,為一名末期腸癌病人帶來手術治療機會。
記者:于健民

外科專科醫生梁家騮表示,腸癌可以經淋巴腺、血液或腹膜三種途徑轉移,後兩者最常見於末期腸癌個案。切除受感染的淋巴能夠阻止癌細胞進一步擴散,但癌細胞若經血液或腹膜擴散,有可能轉移到其他器官,且難以追蹤,根據以往經驗,不會建議病人接受切除手術。
梁指,近年不少醫學研究發現,部份末期腸癌病人因為特定的基因變異,癌細胞只會在腹膜擴散而不轉移到其他器官,所以有機會透過切除腹膜來消滅癌細胞。腹膜是皮膚底下的一片黏膜,包裹腹腔、肝臟、腸臟等器官,即使切除,理論上不會影響其他器官運作。
從事飲食業的29歲澳門人陳先生,兩年前因盲腸炎在當地醫院接受切除手術,術後傷口附近有膿液滲出,惟醫生聲稱化驗後未見有異,但今年初開始不斷嘔吐,每月最少3、4次,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上次手術的位置及腹腔有多個癌腫瘤,小腸亦有梗塞,確診末期腸癌。
陳稱,不少澳門及本港的醫生均認為無法康復,最多只有半年壽命,拒絕為他做手術,其後經朋友介紹來港求醫。由於診斷出癌細胞只是在腹膜轉移,仍有機會施行切除手術,他決定「博一鋪」。他稱,為了可以照顧兩歲大的女兒,「唔理手術風險幾大都要試」,6月底決定接受手術。

料每年200病人適合治療

梁家騮指出,陳先生的病情相當複雜,第一次手術花了近18小時,切除大部份的腹膜、大腸及小腸之後,發現盆腔近膀胱位置也有癌細胞,需要再花15小時做第二次手術切除,並重駁輸尿管及建永久造口方便排泄。兩次手術合共花近33小時,清除了體內幾近所有的癌細胞。
本港過去甚少進行同類手術,梁稱,除了因為術後30日的死亡率高達3%至6%外,適合接受手術的病人也不多,估計每年約有200名末期腸癌病人的情況與陳先生類近,期望這類病人日後有機會接受手術。
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指出,隨着醫學技術進步,能夠接受切除手術的末期腸癌病人會不斷增加,除了腹膜轉移外,如果癌細胞只擴散到肝臟或肺部的特定位置,經評估後也可以考慮透過切除手術提升存活率。不過,如果癌細胞已經入骨,則只能以化療或標靶藥物抑制。

(節錄自《蘋果日報》的報道)

09/02/2017

大腸癌成癌症頭號殺手 腺瘤易癌變

及早切除減風險

News cutting 2大腸癌發病人數在2013年超越肺癌,成頭號癌症,2014年(最新統計數字)有4,769宗新症;每年死亡人數則仍較肺癌為少,2014年有2,034人死於腸癌,位列本港第二位癌症殺手。

外科專科醫生梁家騮表示,臨床上只有少數瘜肉是源於腸壁細胞組織增生的「脂肪瘤」,其餘都屬腺瘤。大部份前期腺瘤都是良性,但若不及早切除,細胞基因會不斷變異,令腺瘤轉為惡性,並發展為癌,周期一般為5至10年。

梁家騮指出,腸癌殺傷力因期數而異,只要癌細胞未經血液轉移到肝、肺等其他器官,切除手術能夠提升5年存活率至70%以上,「好多人甚至係可以『斷尾』唔復發」。即使去到晚期、癌細胞擴散,仍可透過手術、化療及標靶藥「三管齊下」,可以提升5年存活率至接近40%。

他又強調,不少醫學研究提出,加工肉及醃製肉類的成分可以增加患大腸癌機率約18%,建議市民盡量均衡飲食。

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在去年9月底展開時,有261名基層醫療醫生及94名專科醫生參與計劃。衞生署表示,截至昨日,基層醫療醫生及專科醫生數目分別增至594名及134名。(節錄自《蘋果日報》的報道)

篩查參與率僅6.3% 團體促擴大轉介病人驗出腸癌四期

 

news cutting 1

衞生署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四個多月以來,約只有一點二萬人已經參加,人數比例僅得百分之六點三。不過,有腸鏡中心為六十多名參與者照腸鏡,發現近八成半人確診瘜肉等癌前病變症狀。有私人執業外科醫生為第一名參與者照腸鏡,即確診第4期大腸癌,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。病人組織代表認為數據或反映大腸癌前病變在本港相當普遍,政府須盡快擴展篩查範圍。

衞生署去年九月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,資助一九四六至一九四八年出生的人士,於私營診所或大腸鏡中心接受大便隱血測試。若大便有隱血人士,可選擇在大腸鏡中心接受腸鏡檢查及切除瘜肉。

參與計劃的外科專科醫生梁家騮受訪時表示,至今接手逾30宗轉介個案,一半以上病人有大腸瘜肉。他更指,在去年十月中旬進行第一宗由該計劃轉介的腸鏡檢查,便已確診病人有第四期大腸癌,「冇諗過做第一個就中」。該病人約六十九歲,持續便秘超過半年,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肝部,須接受切除手術及化療。(節錄自《蘋果日報》的報道)

 不難戰勝大腸癌 及早去測試 無謂心思思

12615323_828421567283755_590331434621644759_o

本港的頭號殺手由大腸癌代替肺癌,令大眾更加關心腸道健康,政府有見及此於去年九月推行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」,資助六十一至七十歲沒有大腸癌病徵的市民,接受大便隱血測試,若事後結果呈陽性的話,便再轉介病人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(轉載自《都市日報》報道)


12309881_803633966429182_8557644330326687960_o

04/12/2015 都市日報

以內視切除病變增存活率 新式胃鏡 早期癌現形

 及早治療

不少人都知,大腸鏡篩查可以預防大腸癌,但原來透過胃鏡檢查,同樣可偵測早期胃部病變,有助改善胃癌患者的存活率。

55歲的劉先生,兩個月前因上腹輕微不適,接受胃鏡檢查,發現胃竇的黏膜壁有少許異樣,在「放大內鏡」下,黏膜和微絲血管逞不規則狀。雖然「活檢」不肯定有惡性細胞,但劉先生還是接受了「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」,病理報告最終證實是早期胃癌

晚期確診存活率兩至三成

胃癌是香港常見的致命癌症,確診患者以中晚期佔多,五年存活率只有兩至三成。

外科專科梁家騮醫生指出,華東、日本和韓國是胃癌發病率最高的地區。在日本和韓國,定期篩檢可提升早期確診率至六成,而早期患者的五年存活可高達90%。所以高危人士或有病徵出現而需要照胃鏡,就應盡早作一個更詳盡而仔細的檢查。

「窄頻影像」驗出胃癌

梁醫生解釋:「早期胃部病變,很多時用普通胃鏡觀察並不明顯,可能只會見到胃黏膜不太平伏,需要靠隨機取組織(活檢)作進一步診斷,惟結果並非百分百準確。

近年科學家研發了配備『窄頻影像(NBI)』和『放大鏡功能』的內視鏡,即透過濾鏡輸出的藍光和綠光,再加上高達85倍的光學放大功能,可以高清顯示胃黏膜及微絲血管的變化,大幅提升高檢查的準繩度。有經驗的醫生可單憑內鏡影像確診早期胃癌,更可用內視鏡將病變切除,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。」

 

14/04/2016

驗大腸癌病人自費上限僅千元 醫生憂將貨就價

未命名

近年大腸癌已成為其中一號癌症殺手,政府醞釀多年,直至今日終公佈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的推行時間及細節。本身是外科醫生的立法會議員梁家騮認為是次計劃「有好過無」,市民只需付1,000元便可接受大腸鏡檢查,可鼓勵更多基層市民及早作身體檢查,亦有助醫生發現更多社區的隱藏腸病或腸癌個案。

 惟他指,政府的資助設有上限,亦將手術的附加費用「封頂」至1,000元,「但例如有啲病人好怕痛,想要監察麻醉,但多數(私家診所)收費過2,000元,咁係咪唔提供得呢個服務呢?」他擔心屆時或會有腸鏡中心服務「將貨就價」,只給予最基本的服務,一些細節未必處理得好,舉例指有些患者的瘜肉可能需要手術鉗才鉗到,「鉗嘅收費係幾百蚊;又有啲瘜肉可能畀大便遮住,或者係腸嘅小角落,基本服務未必搵得晒」。他稱,一般腸鏡服務多數會提供多項收費的附加服務,現時政府的建議未必會吸引到大量腸鏡中心參與計劃。他又認為,雖然篩查計劃短期內可以發現更多社區隱藏個案,但同時會對公立醫院構成更大負擔,「市民知道自己條腸有事,多數會即刻去(公立醫院)排期做手術,條隊就排更加耐」,政府或需考慮措施應對。